查看原文
其他

约翰·德莱顿《弥尔顿像题词》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约翰·德莱顿(1631—1700)生于英国北安普敦郡。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十七世纪五十年代迁居伦敦,开始文学活动。二十三岁结婚,婚后生活并不美满。一六七〇年,被封为桂冠诗人,并任宫廷史官。他生于清教徒家庭,经历过克伦威尔的全盛时期,但到王政复辟的晚期,他五十五岁时又改奉天主教,对此人们议论很多。光荣革命之后推行新教,他仍坚持天主教,因而被撤销了“桂冠诗人”的称号和宫廷职务,并停发退休养老金。晚年以翻译为生,常坐在花园的咖啡座上和追随者谈论政治或文学。六十九岁去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德莱顿是一位全面的作家,不仅能写诗歌、戏剧、散文、文艺批评、理论文章,还能翻译希腊文、拉丁文的作品,对法国戏剧也深有研究。人们一般称他为诗人、剧作家、批评家,承认他在许多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文学史家认为他是王政复辟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称当时的时代为“德莱顿时代”。据他的老友英国剧作家康格列夫(1670—1729)说,“他是朋友中间最为谦虚的人”,也许就是这种“谦虚”成就了一代多才多艺的文豪吧?!

德莱顿开始只写诗歌,以后为了谋生开始写戏剧。他写了近三十部剧本,大都以爱情与荣誉的矛盾为主题。另外改写了莎士比亚的《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简化故事,突出悲剧性恋情,写成著名的古典悲剧《一切为了爱情》。

他初期的诗歌多与时事结合,如《纪念护国公逝世的英雄诗》和庆贺查理第二复辟的《回来的星辰》,以及描述一六六六年伦敦大火、瘟疫和对荷战争的《奇异的年代》。后来转而写政论诗、讽刺诗如《阿伯沙隆和阿基托弗尔》(1681)等,人们认为都是较成熟的作品。

但是,他最受人称颂的诗作还是纪念圣塞西莉亚节的那两首:《献给圣塞西莉亚节之歌》(1687)和《亚历山大的宴会》(1697)。前者称颂了音乐节奏和谐之美;后者歌颂了音乐的力量,伟大如亚历山大的人物也不免为音乐的力量所左右。尽管他以谦虚闻名,他对这两首诗的自我评价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们多年来也一贯推崇这两首诗,为之谱曲,并常常在圣塞西莉亚节歌唱。

《亚历山大的宴会》是有韵的诗,但韵脚安排不规律,若照样译出,再加上难免的韵同声异的差别,反而显得混乱,有损原作音韵之美。现在只译成有些变韵的押韵诗,这样,或许效果反而会好些。但是在合唱副歌部分仍然严格保存了原诗的韵脚安排。



阿伯沙隆和阿基托弗尔(选段)


梓姆理


一个这样的多面手,多到他似乎

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人类的缩图。

意见总是要坚持,可总是荒谬;

开头什么都要做,什么也不长久;

从月圆到月缺还不过转了一遭,

他做了药剂师、胡琴手、政治家和丑角;

回头就搞女人、涂鸦、凑韵、酗酒,

外加一万种想想就死掉的怪念头。

有福的疯子,他可以把每一刻时光

都用来想望或享受新鲜的花样!

经常的课题在他是谩骂和称赞;

两方面都显出他总是走极端;

那么样过分的激烈,过分的客气,

每个人他看来总不外是魔鬼或上帝。

浪费钱财的本领就数他最高:

什么他都给报酬,就不给功劳。

给小丑骗光了,他总是发觉得太晚:

他得到了开心,人家得到了他田产。

闹笑话出了朝,他又组织政党

来安慰自己,可从来做不到首长:

因为,不管他怎样,办事的权柄

都落在阿伯沙隆和阿基托弗尔掌心:

所以只是心里坏,手里没办法,

他不离党派,党派可不爱理他……

卞 之 琳 译




弥尔顿像题词


三位诗人各自诞生在三个时代,

为希腊、罗马和英国增光添彩。

第一位意境崇高绝伦,第二位

气象庄严无比;两者兼长是第三位:

创造更好的诗人,造物主已无能为力,

只好把前两位二美兼备、糅合一起。

吕 千 飞 译




荷 马 史 诗 :战 争 与 冒 险


公元前9—前8世纪之间出现的荷马史诗,始终是希腊人的骄傲,以至于有7个城市争夺荷马出生地的光荣。但史诗本身的内容实际上奠基于数百年来历代民间歌手的创作积累。史诗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短语、诗句和程式化套语(如“当黎明那玫瑰色的手指刚刚呈现”等),鲜明通俗,固定易记,形成了史诗既博大精深,又不脱程式规范的民间创作特色。尽管如此,作为史诗编定者之一的荷马的非凡天才在世界文学史上依然是首屈一指的。这位双目失明的爱奥尼亚流浪诗人以其驾驭宏伟结构的高超艺术,将民间流传的有关特洛伊战争的传说、歌谣、史诗片段融会成两部格调严肃、表达完美、脉络井然的英雄史诗。一位西方评论家指出,荷马史诗像大海一样有力,它一会儿如怒涛汹涌,一会儿又如潺潺细流。家园与冒险,战争与和平,离家与返家,胜利的进攻和痛苦的焦虑,冒险生活的“起”与“伏”,构成了两大史诗的内在节奏。

《伊利亚特》(意为“伊利昂之歌”)全篇15963行,以歌颂希腊联军主将“阿基琉斯的愤怒”开篇,用集中、收缩和概括的手法,将长达10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浓缩于50天之内,通过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将整篇史诗串联起来,其高超的叙事艺术令后人叹为观止。史诗把读者引进一个充满激情、暴力和血腥的世界,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按照荷马的观点,英雄或壮士是神的后裔,天之骄子,凡人中的宠儿。英雄们具备凡人所羡慕的一切,是阿开亚人中的俊杰。他们出身高贵,人人都有显赫的门第,可资夸耀的家族,坐霸一方,王统天下。他们相貌俊美,仪表堂堂,鹤立鸡群于芸芸众生之中。英雄世界的价值观的中心内容是τιμη(荣誉、声誉、面子)。他们把个人的荣誉和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因而是更为可贵的东西。损害壮士的τιμη,夺走应该属于他的所有,意味着莫大的刺激和冒犯。维护自己的τιμη亦即维护自己的人格、家族的名誉和人际关系的公正,即δικαιοs。

《伊利亚特》触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的有限和在这一有限的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索取。阿基琉斯出生时,神谕曾说他将有两种命运,或过和平生活而幸福长寿,或上战场博取荣誉而命定早死。阿基琉斯毅然选择了后者。与英勇、鲁莽而忠于友谊的希腊联军主将相比,特洛伊方面的英雄赫克托耳则更富于责任心和悲剧色彩。他在明知特洛伊要打败仗的情况下,告别了妻子和幼小的儿子,勇敢地踏上与阿基琉斯决战的不归路。

《伊利亚特》的风格以豪迈、强烈和悲壮著称,《奥德赛》(意为“奥德修斯的故事”)则更为优美、轻柔和委婉,带有某种喜剧色彩。全篇24卷12000行,讲述了希腊联军将领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归家的艰难历程。由于海神波塞冬的一再阻挠,他不得不在海上漂流了整整10年,历经种种艰难困苦。其间,他一方面要率领他手下的船员与独眼巨人、塞壬之类的妖魔鬼怪作斗争,一方面又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不因贪图一时的舒适(如在食莲人国)而忘记回归家园这件大事。诗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曾给《奥德赛》的内容作过高度的概括:一个人离家多年,被波塞冬暗中紧盯不放,变得孤苦伶仃。此外,家中的境况亦十分不妙:求婚人正挥霍他的家产,并试图谋害他的儿男。他在历经艰辛后回到家乡,一些人认出他来,然后发起进攻,消灭敌人,保全了自己。

史诗用生动的细节充分展现了这个足智多谋的希腊英雄的性格特征。史诗第19卷讲到,奥德修斯在历尽艰险终于抵达家乡伊萨卡的时候,为了考验分别多年的妻子佩涅洛帕是否对他忠诚,乔装打扮成一个乞丐,在自己家门口行乞,被佩涅洛帕收留。老女仆按照好心的女主人的吩咐给这位“外乡人”洗脚。在所有的古老故事中,这通常是向疲惫的流浪者表示好客的第一道礼节。老女仆打了凉水,兑上热水,这时奥德修斯坐在柴火旁,立即把身子转向暗处,因为他倏然想起,老女仆抓住他的脚,会立即认出他小腿上的伤疤(那是他小时候打猎时留下的),从而暴露身份。果然,老女仆给他洗脚,立即发现了那伤疤——


老女仆伸开双手,手掌抓着那伤疤,

她细心触摸认出了它,松开了那只脚。

那只脚掉进盆里,铜盆发出声响,

水盆倾斜,洗脚水立即涌流地面。

老女仆悲喜交集于心灵,两只眼睛

充盈泪水,心头充满热切的话语。

她抚摸奥德修斯的下颌,对他这样说:

“原来你就是奥德修斯,亲爱的孩子。

……”


她还来不及兴奋地喊出声来,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便轻轻捂住她的嘴巴,对她又哄又吓,不让她出声,以免坏了自己的大计。直到他与儿子特勒马科斯合作,用计将外来的求婚者统统杀死后,分别20年的夫妻才最终相认,互叙离情别苦。

在后世西方文学中,奥德修斯(拉丁文名为“尤利西斯”)的冒险、流浪和回归家园成为人类永恒命运的原型性象征,激发了许多诗人和小说家的创作灵感,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创作的长篇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

荷马史诗用的是长短短格六音步诗体,风格庄重、缓慢,适于在大庭广众吟诵。随着时代的发展,自我意识在社团的母体内逐渐孕育成熟,新的时代要求一种更轻快、简洁、更宜于表现个人感情的诗体和格律。于是,个人抒情诗应运而生。



推荐阅读:

阿尔维蒂诗6首

贝克尔诗2首

阿隆索诗2首

卡瓦菲斯诗48首

塞尔努达诗7首

弗罗斯特诗55首

宫泽贤治诗6首

艾略特诗9首

叶芝诗6首

帕斯捷尔纳克《屋里不会再来人了》

裴多菲《我的爱情在一百个形象中》

勃洛克《十二个》

艾赫泰勒《他通宵达旦地畅饮美酒》

拉金诗16首

简·克莱蒙特诗5首

布莱希特诗11首

金芝河诗15首

鲁米诗15首

路易斯·格吕克诗15首

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华兹华斯《露西》

莱奥帕尔迪《致意大利》

托马斯·哈代诗9首

拉马丁《阳光赞歌》

密茨凯维支诗9首

约翰·伯里曼诗9首

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12首

司各特《末代行吟诗人之歌·第二歌》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15首

夸西莫多诗11首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诗14首

海涅诗34首

夸齐莫多诗10首

荷尔德林《面饼和酒》

华兹华斯诗12首

卡莱斯·里巴诗20首

济慈诗14首

安德烈·别雷诗5首

辛波丝卡诗14首

叶夫图申科诗13首

海涅诗18首

惠特曼诗32首

里索斯诗24首

卞之琳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7首

里索斯诗10首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

席勒《姑娘的悲诉》

拉封丹《褡裢》

伏尔泰《致夏特莱夫人》

法拉兹达格《你在泥土里安睡》

赫尔曼《阳光悄然消逝》

阿米亥诗25首

布罗茨基诗21首

杜尔斯·格林拜恩诗3首

特拉克尔诗21首

狄兰·托马斯《羊齿山》

叶甫图申科《娘子谷》

沃兹涅先斯基《戈雅》

拜伦《普罗米修斯》

拜伦《想当年我们俩分手》

特朗斯特罗姆诗21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13首


日气含残雨 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 车马系迟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